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1 消防系统
		7.1.1 (本条删除)
7.1.1A 综合管廊消防系统应符合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中与综合管廊有关的规定。
	7.1.1A 综合管廊消防系统应符合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中与综合管廊有关的规定。
		    1 敷设有下列管线的综合管廊舱室火灾危险性类别应符合表7.1.1的规定;
	
		表7.1.1 综合管廊舱室火灾危险性类别
		

		    2 当舱室内含有两类及以上管线时,舱室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管线确定。
	
		7.1.2 综合管廊各舱室应根据火灾危险性类别,结合附属设施的设置、火灾概率及其特点等因素,可采取下列一种或多种防火措施:
	
		    1 设置防火构造;
	
		    2 阻燃防护和防止延燃;
	
		    3 设置消防器材;
	
		    4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1.3 综合管廊主结构体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结构。
	7.1.4 综合管廊内不同舱室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结构进行分隔。
	7.1.5 除嵌缝材料外,综合管廊内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7.1.6 (本条删除)
7.1.6 (本条删除)
	7.1.6A 当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变电站与综合管廊采用人行通道直接连通时,应在临近监控中心、变电站的端部设置甲级防火门。
	7.1.7 综合管廊交叉口及各舱室交叉部位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墙体进行防火分隔,当有人员通行需求时,防火分隔处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管线穿越防火隔断部位应采用阻火包等防火封堵措施进行严密封堵。在电力电缆贯穿综合管廊墙体的孔洞处,应实施防火封堵。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h。
		7.1.8 综合管廊内应在人员出入口、逃生口、配电夹层等处配置2具不小于3kg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7.1.9 干线综合管廊中容纳电力电缆的舱室,支线综合管廊中容纳6根及以上电力电缆的舱室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1.10 综合管廊内的电缆防火与阻燃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和《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规程》DL/T 5484及《阻燃及耐火电缆  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  第1部分:阻燃电缆》GA 306.1和《阻燃及耐火电缆  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  第2部分:耐火电缆》GA 306.2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
    
	7.1.1A 原7.1.1条为强制性条文,在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特殊设施工程项目规范》GB55028—2022中未纳入,根据要求删除。规定了综合管廊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原则。综合管廊舱室火灾危险性根据综合管廊内敷设的管线类型、材质、附件等,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火灾危险性分类的规定确定。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中,针对综合管廊消防、防火等内容作了相关规定,本次修订增加相关表述,引述相关规定内容。
7.1.2 根据我国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经验,采取“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条件,采用相应的消防措施。
7.1.2 根据我国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经验,采取“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条件,采用相应的消防措施。
	7.1.3 参照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第3.2.1条规定。由于综合管廊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能够满足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要求。
7.1.6A 根据工程实践,按照重点设防的原则,在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变电站与综合管廊采用人行通道直接连通时,提出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的要求。
7.1.6A 根据工程实践,按照重点设防的原则,在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变电站与综合管廊采用人行通道直接连通时,提出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的要求。
	7.1.7 综合管廊交叉口部位分布有各类管线,为了管线运行安全,有必要将交叉口部位与标准段采用防火隔断进行分隔。按照重点设防的原则,增加了电力电缆穿越孔口的防火要求。
7.1.8 明确了综合管廊内应在人员出入口、安全出口、电缆夹层等配置2具不小于3kg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具体要求。
7.1.8 明确了综合管廊内应在人员出入口、安全出口、电缆夹层等配置2具不小于3kg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具体要求。
	7.1.9 根据工程实践,综合管廊全线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成本较高,后期运行维护不便,按照重点设防的原则,随着智慧电网的技术进步,电力线缆火灾发生概率极低,本次修订不再规定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在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了防火措施,能够保障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营。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局部修订说明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规划
 - 4.1 一般规定
 - 4.2 平面布局
 - 4.3 断面
 - 4.4 位置
 - 5 总体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空间设计
 - 5.3 断面设计
 - 5.4 节点设计
 - 6 管线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给水、再生水管道
 - 6.3 排水管渠
 - 6.4 天然气管道
 - 6.5 热力管道
 - 6.6 电力电缆
 - 6.7 通信线缆
 - 7 附属设施设计
 - 7.1 消防系统
 - 7.2 通风系统
 - 7.3 供电系统
 - 7.4 照明系统
 - 7.5 监控与报警系统
 - 7.6 排水系统
 - 7.7 标识系统
 - 8 结构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材料
 - 8.3 结构上的作用
 - 8.4 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
 - 8.5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
 - 8.6 构造要求
 - 9 施工及验收
 - 9.1 一般规定
 - 9.2 基础工程
 - 9.3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 9.4 预制拼装钢筋混凝土结构
 - 9.5 预应力工程
 - 9.6 砌体结构
 - 9.7 附属工程
 - 9.8 管线
 - 10 维护管理
 - 10.1 维护
 - 10.2 资料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