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4.2 水的预除盐
	14.2.1 水的预脱盐应包括海水淡化和苦咸水以及其他水预脱盐工艺。并应根据来水类型及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预脱盐工艺。
	14.2.2 海水淡化工艺可采用反渗透法或蒸馏法技术。应根据厂址条件、海水水源及水质、供汽及供电、系统容量、出水水质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海水淡化工艺。
	14.2.3 反渗透预脱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反渗透系统选择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反渗透预脱盐系统应根据原水特性、预处理方式、回收率等合理选择系统配置。对于单级反渗透装置产品水回收率海水应为小于45%,其他水源取值应为55%~85%。
	        2)反渗透装置宜按连续运行设计,不宜少于2套。宜考虑备用设备。整个系统应满足反渗透装置清洗及检修时系统的需水量。成品水产量应与后续系统用水量相适应,膜通量宜按下限选取。
	        3)反渗透装置应有流量、压力、温度等控制措施;反渗透应采用变频高压泵并有进水低压保护和出水高压保护措施;并联连接数台反渗透装置时,应在每台装置出水管上设止回阀;反渗透装置淡水侧宜设爆破膜;浓水排放应装流量控制阀。
	        4)反渗透装置浓水宜回收重复利用至合适用水点。
	        5)反渗透装置应配套加药和清洗设施。
	        6)海水预脱盐反渗透装置的材料应根据其所处部位有足够的强度和耐腐蚀能力。
	    2 反渗透装置及其加药、清洗保养装置宜布置在室内,应考虑膜元件更换空间。
	14.2.4 海水蒸馏淡化预脱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原料海水悬浮物含量、所选蒸馏装置对进水水质要求,确定海水预处理系统。
	    2 蒸馏淡化装置应设置防海生物生长、防结垢和消泡等加药装置。
	    3 蒸馏淡化装置系统出力可根据工程所需淡水用量确定。装置不设备用,其台数不宜少于2台。装置以及配套水箱、附属设施等宜露天布置。
	    4 蒸馏淡化装置加热和抽真空用汽可采用汽轮机抽汽,加热蒸汽的参数可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 多级闪蒸蒸发器盐水最高运行温度不应大于110℃,低温多效淡化装置操作温度宜小于70℃。装置材料应耐海水腐蚀,适应运行中温度、pH值、O2、CO2参数变化。热交换管可选择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或钛材,容器可选择不锈钢或碳钢涂衬耐高温防腐层。
	
		14.2.5 淡化装置出水作为工业水时应采取水质调整措施,减轻工业用水系统腐蚀;作为饮用水时应考虑进一步后续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
	
		14.2.6 预脱盐系统运行方式应采取程序控制。
条文说明
    
	    本节为新增章节。
	    随着水处理科技不断发展和处理工艺可操作性增强,无论是膜法脱盐还是热法脱盐,依托的是物理法,在热力发电领域被越来越多地采用。纳滤膜也能部分脱盐,但在国内火电厂尚鲜见,因此本规范所指的膜法是针对反渗透而言。
	14.2.1 本条论述了发电厂水的预脱盐工艺。
	14.2.3 热电厂以热电联产来获取效益,机组容量不大但需补水量很大。提出设计预脱盐系统前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1 提出了反渗透系统选择配置的原则。主要包括:模块化设计、回收率确定原则、排放浓水宜回用以及装置运行加药、停运保养等。
	        1)根据运行资料,中水回收率约55%,其他淡水回收率可达85%、海水单级反渗透回收率可达45%。
	        2)RO膜对进水中溶解性盐类不可能绝对完美地截留。水通量同时是温度、压力、溶质浓度、膜通量衰减以及回收率的函数,运行中任一因素都会影响产水量。设计时应考虑程序计算膜元件的温度取值,海水每降低1℃产水量下降约3%,淡水每降低1℃产水量下降1.5%~2%。加热水体可以减小水的黏度、提高水的扩散系数、降低膜表面浓差极化、增加水通量。
	        3)反渗透高压泵出口慢开门可防膜组件受高压水冲击,也有工程采用变频手段控制启动条件,装爆破膜是尽可能减小误操作引起膜损坏,浓水排放装流量控制阀可以控制水的回收率。
	14.2.4 本条论述了发电厂采用热法预脱盐的规定。
	    1 提出了设置海水预处理的原则。
	    2 提出了海水热法脱盐前的水质稳定、调理原则。
	    3 提出了蒸馏淡化装置的容量配置原则。
	    4 提出了加热和抽真空用汽选择的原则。
	    5 对不同类型的热法海水淡化装置最高操作温度作出了原则约定。不同的海水淡化装置,其所选材质也不同。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4.1 水的预处理
 - 下一节:14.3 锅炉补给水处理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热(冷)电负荷
 - 4.1 热(冷)负荷和热(冷)介质
 - 4.2 电负荷
 - 5 厂址选择
 - 6 总体规划
 - 6.1 一般规定
 - 6.2 厂区内部规划
 - 6.3 厂区外部规划
 - 7 主厂房布置
 - 7.1 一般规定
 - 7.2 主厂房布置
 - 7.3 检修设施
 - 7.4 综合设施
 - 8 运煤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卸煤设施及厂外运输
 - 8.3 带式输送机系统
 - 8.4 贮煤场及其设备
 - 8.5 筛、碎煤设备
 - 8.6 石灰石贮与制备
 - 8.7 控制方式
 - 8.8 运煤辅助设施及附属建筑
 - 9 锅炉设备及系统
 - 9.1 锅炉设备
 - 9.2 煤粉制备
 - 9.3 烟风系统
 - 9.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 9.5 锅炉辅助系统及其设备
 - 9.6 启动锅炉
 - 10 除灰渣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力除灰渣系统
 - 10.3 机械除渣系统
 - 10.4 干式除灰系统
 - 10.5 灰渣外运系统
 - 10.6 控制及检修设施
 - 10.7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
 - 11 脱硫系统
 - 12 脱硝系统
 - 13 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 13.1 汽轮机设备
 - 13.2 主蒸汽及供热蒸汽系统
 - 13.3 给水系统及给水泵
 - 13.4 除氧器及给水箱
 - 13.5 凝结水系统及凝结水泵
 - 13.6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
 - 13.7 疏水扩容器、疏水箱、疏水泵与低位水箱、低位水泵
 - 13.8 工业水系统
 - 13.9 热网加热器及其系统
 - 13.10 减温减压装置
 - 13.11 蒸汽热力网的凝结水回收设备
 - 13.12 凝汽器及其辅助设施
 - 14 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 14.1 水的预处理
 - 14.2 水的预除盐
 - 14.3 锅炉补给水处理
 - 14.4 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和水汽取样
 - 14.5 冷却水处理
 - 14.6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 14.7 药品贮存和溶液箱
 - 14.8 箱、槽、管道、阀门设计及其防腐
 - 14.9 化验室及仪器
 - 15 信息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全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 15.3 管理信息系统(MIS)
 - 15.4 报价系统
 - 15.5 视频监视系统
 - 15.6 门禁管理系统
 - 15.7 布线
 - 15.8 信息安全
 - 16 仪表与控制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
 - 16.3 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布置
 - 16.4 测量与仪表
 - 16.5 模拟量控制
 - 16.6 开关量控制及连锁
 - 16.7 报警
 - 16.8 保护
 - 16.9 控制系统
 - 16.10 控制电源
 - 16.11 电缆、仪表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
 - 16.12 仪表与控制试验室
 - 17 电气设备及系统
 - 17.1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
 - 17.2 电气主接线
 - 17.3 交流厂用电系统
 - 17.4 高压配电装置
 - 17.5 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 17.6 电气监测与控制
 - 17.7 电气测量仪表
 - 17.8 元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
 - 17.9 照明系统
 - 17.10 电缆选择与敷设
 - 17.11 过电压保护与接地
 - 17.12 电气试验室
 - 17.13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 17.14 厂内通信
 - 17.15 系统保护
 - 17.16 系统通信
 - 17.17 系统远动
 - 17.18 电能量计量
 - 18 水工设施及系统
 - 18.1 水源和水务管理
 - 18.2 供水系统
 - 18.3 取水构筑物和水泵房
 - 18.4 输配水管道及沟渠
 - 18.5 冷却设施
 - 18.6 外部除灰渣系统及贮灰场
 - 18.7 给水排水
 - 18.8 水工建(构)筑物
 - 19 辅助及附属设施
 - 20 建筑与结构
 - 20.1 一般规定
 - 20.2 抗震设计
 - 20.3 主厂房结构
 - 20.4 地基与基础
 - 20.5 采光和自然通风
 - 20.6 建筑热工及噪声控制
 - 20.7 防排水
 - 20.8 室内外装修
 - 20.9 门和窗
 - 20.10 生活设施
 - 20.11 烟囱
 - 20.12 运煤构筑物
 - 20.13 空冷凝汽器支承结构
 - 20.14 活荷载
 - 2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21.1 一般规定
 - 21.2 主厂房
 - 21.3 电气建筑与电气设备
 - 21.4 运煤建筑
 - 21.5 化学建筑
 - 21.6 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
 - 21.7 厂区制冷、加热站及管网
 - 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要求
 - 22.3 各类污染源治理原则
 - 22.4 环境管理和监测
 - 22.5 水土保持
 - 2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 23.1 一般规定
 - 23.2 劳动安全
 - 23.3 职业卫生
 - 24 消防
 - 附录A 水质全分析报告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