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3.8 工业水系统
	13.8.1 发电厂应设工业水系统。其供水量应满足主厂房及其邻近区域锅炉、汽轮机辅助机械设备的冷却用水、轴封用水及其他用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轮机的冷油器和发电机的空气冷却器的冷却用水均应由循环水直接供水。
	    2 当循环水的压力和水质能满足其他设备冷却供水要求时,应采用循环水直接供水。循环水压力无法达到的用水点,应设置升压泵供水。
	13.8.2 发电厂的工业用水应有可靠的水源。工业水应具有独立的供、排水系统,并应结合扩建机组设备的冷却供水要求,统一规划。
	13.8.3 工业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以淡水作冷却水水源,不需要处理即可作为工业用水的,宜采用开式系统;需经处理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开式或闭式系统,或开式、闭式相结合的系统。
	    2 以再生水作冷却水水源,不宜用再生水直接冷却的辅机设备,宜采用除盐水闭式循环冷却系统。此时,闭式循环水-水冷却器应采用再生水作为冷却水源。
	    3 以海水作为凝汽器冷却水水源,工业水可采用淡水闭式或海水开式系统,或淡水闭式、海水开式相结合的系统。
	    4 50MW级及以上的机组,工业水可采用闭式除盐水系统。
	    5 在开式工业水系统中,可视具体情况确定设置工业水箱。在闭式工业水系统中,宜设置高位水箱、回水箱(池)、水泵及水-水冷却器或其他冷却设备。
	13.8.4 工业水管道宜采用母管制系统。
	13.8.5 工业水泵的总容量应满足所连接的工业水系统最大用水量的需要,另加10%的裕量。
	13.8.6 母管制工业水系统,当机组为2台~3台时,宜采用2台工业水泵,其中1台备用;当机组为4台及以上时,宜选用3台工业水泵,其中1台备用。
	13.8.7 工业水泵的扬程应为下列各款之和:
	
		    1 最高工业用水点或高位工业水箱进口与工业水泵中心线或工业水泵吸水池最低水位间的水柱静压差。
	
		    2 从工业水泵进水始端到最高用水点出口或高位工业水箱进口间工业水的流动阻力(按最大用水量计算),另加20%的裕量。
	
		    3 工业水泵进口真空(进口为正压力时,取负值);当从吸水池吸水时,本项不计入。
	
		13.8.8 开式工业水系统的排水应回收利用。
	
		13.8.9 工业水的排水系统可采用自流排水或采用自流排水与压力排水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流排水应通过漏斗接入母管,引至排水沟或回水池。
	
		    2 排水漏斗后的管道,其管径应放大1级~2级。
	
		    3 连接至同一排水母管上的排水漏斗,应布置在同一标高上。
	
		    4 对高位设备的排水,除在设备附近设排水漏斗外,尚应在接入排水母管低端的统一标高处,设缓冲排水漏斗。
	
		    5 汽轮机的冷油器和发电机的空气冷却器的开式系统压力排水,宜接至循环水排水系统或工业冷却水压力排水系统。闭式系统的压力排水应直接接入排水母管,引至回水箱。
	
		    6 辅助设备轴承的压力排水管道上应装设流动指示器。
条文说明
    
	13.8.1 系原规范第8.8.1条。
	13.8.2 系原规范第8.8.2条的修改。
	    有些发电厂把工业水、冲灰水、消防水和生活水等系统连在一起,系统紊乱,互相影响。为避免出现各种用水相混的情况发生和保证工业用水的可靠性,要求工业水具有独立的供、排水系统。供水系统不应与厂内消防用水、冲灰用水、生活用水等系统合并。
	13.8.3 系原规范第8.8.3条的修改。
	    工业水系统一般可分为开式、闭式或开式与闭式相结合的系统。开式系统较为常见,这种系统较简单。当淡水水源不足或水质较差,如再生水、海水等,不能适应辅机设备冷却水要求的,需要进行澄清、过滤或化学处理时,可选用闭式系统,回收重复利用。
	    近年来在大机组中普遍采用的闭式除盐水系统也出现在一些对工业水要求较高的50MW级及以上的机组设计中,因此补充了此条款。
	13.8.4~13.8.7 系原规范第8.8.4条~第8.8.7条。
	13.8.8 系原规范第8.8.8条。
	    提倡节约用水,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工业水排水可回收作为其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户的水源,如作煤场喷洒水、调湿灰用水等,也可以经过冷却后再作工业水循环使用。
	13.8.9 系原规范第8.8.9条。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热(冷)电负荷
 - 4.1 热(冷)负荷和热(冷)介质
 - 4.2 电负荷
 - 5 厂址选择
 - 6 总体规划
 - 6.1 一般规定
 - 6.2 厂区内部规划
 - 6.3 厂区外部规划
 - 7 主厂房布置
 - 7.1 一般规定
 - 7.2 主厂房布置
 - 7.3 检修设施
 - 7.4 综合设施
 - 8 运煤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卸煤设施及厂外运输
 - 8.3 带式输送机系统
 - 8.4 贮煤场及其设备
 - 8.5 筛、碎煤设备
 - 8.6 石灰石贮与制备
 - 8.7 控制方式
 - 8.8 运煤辅助设施及附属建筑
 - 9 锅炉设备及系统
 - 9.1 锅炉设备
 - 9.2 煤粉制备
 - 9.3 烟风系统
 - 9.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 9.5 锅炉辅助系统及其设备
 - 9.6 启动锅炉
 - 10 除灰渣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力除灰渣系统
 - 10.3 机械除渣系统
 - 10.4 干式除灰系统
 - 10.5 灰渣外运系统
 - 10.6 控制及检修设施
 - 10.7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
 - 11 脱硫系统
 - 12 脱硝系统
 - 13 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 13.1 汽轮机设备
 - 13.2 主蒸汽及供热蒸汽系统
 - 13.3 给水系统及给水泵
 - 13.4 除氧器及给水箱
 - 13.5 凝结水系统及凝结水泵
 - 13.6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
 - 13.7 疏水扩容器、疏水箱、疏水泵与低位水箱、低位水泵
 - 13.8 工业水系统
 - 13.9 热网加热器及其系统
 - 13.10 减温减压装置
 - 13.11 蒸汽热力网的凝结水回收设备
 - 13.12 凝汽器及其辅助设施
 - 14 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 14.1 水的预处理
 - 14.2 水的预除盐
 - 14.3 锅炉补给水处理
 - 14.4 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和水汽取样
 - 14.5 冷却水处理
 - 14.6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 14.7 药品贮存和溶液箱
 - 14.8 箱、槽、管道、阀门设计及其防腐
 - 14.9 化验室及仪器
 - 15 信息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全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 15.3 管理信息系统(MIS)
 - 15.4 报价系统
 - 15.5 视频监视系统
 - 15.6 门禁管理系统
 - 15.7 布线
 - 15.8 信息安全
 - 16 仪表与控制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
 - 16.3 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布置
 - 16.4 测量与仪表
 - 16.5 模拟量控制
 - 16.6 开关量控制及连锁
 - 16.7 报警
 - 16.8 保护
 - 16.9 控制系统
 - 16.10 控制电源
 - 16.11 电缆、仪表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
 - 16.12 仪表与控制试验室
 - 17 电气设备及系统
 - 17.1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
 - 17.2 电气主接线
 - 17.3 交流厂用电系统
 - 17.4 高压配电装置
 - 17.5 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 17.6 电气监测与控制
 - 17.7 电气测量仪表
 - 17.8 元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
 - 17.9 照明系统
 - 17.10 电缆选择与敷设
 - 17.11 过电压保护与接地
 - 17.12 电气试验室
 - 17.13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 17.14 厂内通信
 - 17.15 系统保护
 - 17.16 系统通信
 - 17.17 系统远动
 - 17.18 电能量计量
 - 18 水工设施及系统
 - 18.1 水源和水务管理
 - 18.2 供水系统
 - 18.3 取水构筑物和水泵房
 - 18.4 输配水管道及沟渠
 - 18.5 冷却设施
 - 18.6 外部除灰渣系统及贮灰场
 - 18.7 给水排水
 - 18.8 水工建(构)筑物
 - 19 辅助及附属设施
 - 20 建筑与结构
 - 20.1 一般规定
 - 20.2 抗震设计
 - 20.3 主厂房结构
 - 20.4 地基与基础
 - 20.5 采光和自然通风
 - 20.6 建筑热工及噪声控制
 - 20.7 防排水
 - 20.8 室内外装修
 - 20.9 门和窗
 - 20.10 生活设施
 - 20.11 烟囱
 - 20.12 运煤构筑物
 - 20.13 空冷凝汽器支承结构
 - 20.14 活荷载
 - 2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21.1 一般规定
 - 21.2 主厂房
 - 21.3 电气建筑与电气设备
 - 21.4 运煤建筑
 - 21.5 化学建筑
 - 21.6 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
 - 21.7 厂区制冷、加热站及管网
 - 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要求
 - 22.3 各类污染源治理原则
 - 22.4 环境管理和监测
 - 22.5 水土保持
 - 2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 23.1 一般规定
 - 23.2 劳动安全
 - 23.3 职业卫生
 - 24 消防
 - 附录A 水质全分析报告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