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5 筛、碎煤设备
	8.5.1 当运煤系统内需要设筛碎设备时,煤粉锅炉宜采用单级。碎煤机宜设旁路通道。
	8.5.2 筛碎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容易粘结和堵塞筛孔的煤宜选用无算的高速锤式或环式碎煤机,不宜选用振动筛。
	    2 煤质坚硬或煤质多变时,宜选用重型环锤式或反击式碎煤机。
	8.5.3 经筛碎后的煤块粒度应满足不同形式锅炉或磨煤机的要求:
	    1 煤粉炉不宜大于30mm。
	    2 沸腾炉、循环流化床炉不宜大于10mm。
	    3 当锅炉厂对循环流化床炉入炉煤的颗粒尺寸有具体规定时,筛碎设备应满足锅炉要求。
	8.5.4 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电厂破碎系统宜采用两级破碎设备,宜在粗破碎机前设滚轴筛,宜在细碎机前设细煤筛。
	8.5.5 当原煤块粒度符合磨煤机或锅炉燃烧要求时,可不设置碎煤设备,但宜预留安装位置。当来煤中大块或杂质较多时,系统中宜设置除大块装置。
条文说明
    
	8.5.1 系原规范第5.5.1条。
	8.5.2 系原规范第5.5.2条的修改。
	8.5.3 系原规范第5.5.3条的修改。
	    一般情况下循环流化床炉的入炉煤粒度不宜大于10mm,但也有特殊情况,如云南省的几个燃用褐煤的循环流化床电厂,入炉煤粒度大于10mm。由于褐煤的热碎性比较强,粗颗粒进入炉内受热后爆裂成很细的颗粒,大部分小于设计粒径,引起旋风分离器效率降低,造成大量物料损失,床压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云南省的几个燃用褐煤的循环流化床电厂取消了输煤系统的二级笼式细碎机,只用一级环锤式破碎机,使进入炉内的燃煤粒径由6mm提高到30mm左右。
	8.5.4 本条为新增条文。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过程是:当以特定燃料颗粒特性曲线来分布的燃料进入炉膛后,被流化风流化,较粗的颗粒在下部,细小颗粒悬浮到中部,微小颗粒被烟气带到上部,各粒径的燃料在炉膛的上、中、下部燃烧放热。微小及较细的颗粒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燃尽,未燃尽的颗粒随烟气进入分离器,分离器分离下来后又被送入炉膛继续燃烧,直到燃尽。由此可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特性决定了避免入炉燃料的过细和过粗是保证锅炉稳定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
	    已投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的制备破碎系统较多采用的是两级破碎设备串联的形式。
	若原煤没有经过筛分就进行破碎,当来煤粒度较小时存在严重的过破碎现象,且粉尘量大大增加,使得运行环境十分恶劣。细碎机进口处大多没有设计筛子的原因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初期,细煤筛的研究和制造也处在起步阶段,细筛子的设计原理不够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当来煤黏性较高,水分较大时易堵塞筛孔。
	    在一级粗破碎机前设滚轴筛,这样既可以降低粗破碎机的出力,减少锤头磨损,也可以减少因系统来煤经粗破碎机初破后造成的部分过破碎问题。
	    在细碎机前设细煤筛,可以有效起到防止燃料的过破碎问题,极大改善细碎机的运行工况,降低细碎机堵煤的几率。鉴于目前国产细煤筛的运行情况还不尽如人意,若设有细煤筛,建议不降低细碎机的出力。
	8.5.5 系原规范第5.5.4条的修改。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4 贮煤场及其设备
 - 下一节:8.6 石灰石贮与制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热(冷)电负荷
 - 4.1 热(冷)负荷和热(冷)介质
 - 4.2 电负荷
 - 5 厂址选择
 - 6 总体规划
 - 6.1 一般规定
 - 6.2 厂区内部规划
 - 6.3 厂区外部规划
 - 7 主厂房布置
 - 7.1 一般规定
 - 7.2 主厂房布置
 - 7.3 检修设施
 - 7.4 综合设施
 - 8 运煤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卸煤设施及厂外运输
 - 8.3 带式输送机系统
 - 8.4 贮煤场及其设备
 - 8.5 筛、碎煤设备
 - 8.6 石灰石贮与制备
 - 8.7 控制方式
 - 8.8 运煤辅助设施及附属建筑
 - 9 锅炉设备及系统
 - 9.1 锅炉设备
 - 9.2 煤粉制备
 - 9.3 烟风系统
 - 9.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 9.5 锅炉辅助系统及其设备
 - 9.6 启动锅炉
 - 10 除灰渣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力除灰渣系统
 - 10.3 机械除渣系统
 - 10.4 干式除灰系统
 - 10.5 灰渣外运系统
 - 10.6 控制及检修设施
 - 10.7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
 - 11 脱硫系统
 - 12 脱硝系统
 - 13 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 13.1 汽轮机设备
 - 13.2 主蒸汽及供热蒸汽系统
 - 13.3 给水系统及给水泵
 - 13.4 除氧器及给水箱
 - 13.5 凝结水系统及凝结水泵
 - 13.6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
 - 13.7 疏水扩容器、疏水箱、疏水泵与低位水箱、低位水泵
 - 13.8 工业水系统
 - 13.9 热网加热器及其系统
 - 13.10 减温减压装置
 - 13.11 蒸汽热力网的凝结水回收设备
 - 13.12 凝汽器及其辅助设施
 - 14 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 14.1 水的预处理
 - 14.2 水的预除盐
 - 14.3 锅炉补给水处理
 - 14.4 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和水汽取样
 - 14.5 冷却水处理
 - 14.6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 14.7 药品贮存和溶液箱
 - 14.8 箱、槽、管道、阀门设计及其防腐
 - 14.9 化验室及仪器
 - 15 信息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全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 15.3 管理信息系统(MIS)
 - 15.4 报价系统
 - 15.5 视频监视系统
 - 15.6 门禁管理系统
 - 15.7 布线
 - 15.8 信息安全
 - 16 仪表与控制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
 - 16.3 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布置
 - 16.4 测量与仪表
 - 16.5 模拟量控制
 - 16.6 开关量控制及连锁
 - 16.7 报警
 - 16.8 保护
 - 16.9 控制系统
 - 16.10 控制电源
 - 16.11 电缆、仪表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
 - 16.12 仪表与控制试验室
 - 17 电气设备及系统
 - 17.1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
 - 17.2 电气主接线
 - 17.3 交流厂用电系统
 - 17.4 高压配电装置
 - 17.5 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 17.6 电气监测与控制
 - 17.7 电气测量仪表
 - 17.8 元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
 - 17.9 照明系统
 - 17.10 电缆选择与敷设
 - 17.11 过电压保护与接地
 - 17.12 电气试验室
 - 17.13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 17.14 厂内通信
 - 17.15 系统保护
 - 17.16 系统通信
 - 17.17 系统远动
 - 17.18 电能量计量
 - 18 水工设施及系统
 - 18.1 水源和水务管理
 - 18.2 供水系统
 - 18.3 取水构筑物和水泵房
 - 18.4 输配水管道及沟渠
 - 18.5 冷却设施
 - 18.6 外部除灰渣系统及贮灰场
 - 18.7 给水排水
 - 18.8 水工建(构)筑物
 - 19 辅助及附属设施
 - 20 建筑与结构
 - 20.1 一般规定
 - 20.2 抗震设计
 - 20.3 主厂房结构
 - 20.4 地基与基础
 - 20.5 采光和自然通风
 - 20.6 建筑热工及噪声控制
 - 20.7 防排水
 - 20.8 室内外装修
 - 20.9 门和窗
 - 20.10 生活设施
 - 20.11 烟囱
 - 20.12 运煤构筑物
 - 20.13 空冷凝汽器支承结构
 - 20.14 活荷载
 - 2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21.1 一般规定
 - 21.2 主厂房
 - 21.3 电气建筑与电气设备
 - 21.4 运煤建筑
 - 21.5 化学建筑
 - 21.6 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
 - 21.7 厂区制冷、加热站及管网
 - 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要求
 - 22.3 各类污染源治理原则
 - 22.4 环境管理和监测
 - 22.5 水土保持
 - 2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 23.1 一般规定
 - 23.2 劳动安全
 - 23.3 职业卫生
 - 24 消防
 - 附录A 水质全分析报告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