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1 国内网间互联
	6.1.1 不同经营者的公用互联网应在国内实现网间互联,可通过国内NAP或者网间直连电路实现互联。
	6.1.2 互联地点不应少于3个不同城市,宜实现不同互联地点之间互联流量的疏通备份,互联设备应设置在骨干网的国内网间互联互通子层内。
	6.1.3 根据业务需要,可设置省内网间互联电路用于疏通省内网间业务。
	6.1.4 国内网间互联带宽应满足互联业务需要并保证互联服务质量。
	6.1.5 国内网间互联应支持对来去流量进行计费或根据互联带宽进行计费,应支持对互联电路进行监控、管理和统计。
条文说明
    
	6.1.1 网间互联可以通过直连方式互联,也可以通过NAP互联。NAP可以是公共的,由多个规模相当的互联网单位通过签订多边协议共同建立和维护;或是由第三方机构建立和维护;也可以由较大规模的互联网单位设立NAP,为较小规模的互联网单位提供网络互联。
	6.1.4 提供互联服务的单位与其他互联单位宜签订协议明确服务质量,并进行服务质量参数的监测工作。服务质量参数可包括IP数据包转发时延、IP数据包转发丢失率、互联电路可用率和BGP路由传播时间等。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 网间互联
 - 下一节:6.2 国际网间互联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代号
 - 2.1 术语
 - 2.2 代号
 - 3 网络组成与功能
 - 3.1 组成
 - 3.2 功能
 - 4 网络结构
 - 4.1 网络层次
 - 4.2 节点设置
 - 4.3 中继电路组织
 - 4.4 中继电路带宽计算
 - 5 路由协议与路由策略
 - 5.1 路由协议
 - 5.2 路由策略
 - 6 网间互联
 - 6.1 国内网间互联
 - 6.2 国际网间互联
 - 6.3 网间互联路由策略
 - 7 网络管理
 - 7.1 网管体系结构
 - 7.2 网管接口
 - 7.3 网管功能
 - 8 传送技术
 - 9 业务承载和接入
 - 10 编号方案、地址分配与域名系统
 - 10.1 编号方案
 - 10.2 地址分配
 - 10.3 域名系统
 - 11 网络性能与服务质量
 - 11.1 网络性能
 - 11.2 服务质量
 - 12 网络与信息安全
 - 12.1 安全目标与框架
 - 12.2 安全管理
 - 12.3 内容安全
 - 12.4 业务安全
 - 12.5 网络安全
 - 13 设备配置原则
 - 14 机房设计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