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1 截面强度计算
8.1.1 弯矩作用在两个主平面内的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其截面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N——同一截面处轴心压力设计值(N);
Mx、My——分别为同一截面处对x轴和y轴的弯矩设计值(N·mm);
γx、γ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根据其受压板件的内力分布情况确定其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当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不满足S3级要求时,取1.0,满足S3级要求时,可按本标准表8.1.1采用;需要验算疲劳强度的拉弯、压弯构件,宜取1.0;
γm——圆形构件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于实腹圆形截面取1.2,当圆管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不满足S3级要求时取1.0,满足S3级要求时取1.15;需要验算疲劳强度的拉弯、压弯构件,宜取1.0;
An——构件的净截面面积(mm2);
Wn——构件的净截面模量(mm3)。
    
	 
      
	    1 除圆管截面外,弯矩作用在两个主平面内的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其截面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2 弯矩作用在两个主平面内的圆形截面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其截面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Mx、My——分别为同一截面处对x轴和y轴的弯矩设计值(N·mm);
γx、γ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根据其受压板件的内力分布情况确定其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当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不满足S3级要求时,取1.0,满足S3级要求时,可按本标准表8.1.1采用;需要验算疲劳强度的拉弯、压弯构件,宜取1.0;
γm——圆形构件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于实腹圆形截面取1.2,当圆管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不满足S3级要求时取1.0,满足S3级要求时取1.15;需要验算疲劳强度的拉弯、压弯构件,宜取1.0;
An——构件的净截面面积(mm2);
Wn——构件的净截面模量(mm3)。
	表8.1.1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γx、γy
	
条文说明
    
	8.1.1 在轴心力N和弯矩M的共同作用下,当截面出现塑性铰时,拉弯或压弯构件达到强度极限,这时N/Np和M/Mp的相关曲线是凸曲线(这里的Np是无弯矩作用时全截面屈服的应力,Mp是无轴力作用时截面的塑性铰弯矩),其承载力极限值大于按直线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本标准对承受静力荷载或不需验算疲劳的承受动力荷载的拉弯和压弯构件,用塑性发展系数的方式将此有影响的部分计入设计中。对需要验算疲劳的构件则不考虑截面塑性的发展。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γ的数值是与截面形式、塑性发展深度和截面高度的比值μ、腹板面积和一个翼缘面积的比值α以及应力状态有关。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可按本标准表3.5.1根据各板件受压区域应力状态确定。
	    相比原规范,本条补充了圆形截面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的计算。采用式(8.1.1-2)计算圆管构件的双向压弯的应力,计算概念清晰。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 拉弯、压弯构件
 - 下一节: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体系
 - 3.3 作用
 - 3.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
 - 3.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 4 材料
 - 4.1 钢材牌号及标准
 - 4.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
 - 4.3 材料选用
 - 4.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
 - 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初始缺陷
 - 5.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
 - 5.4 二阶P-△弹性分析与设计
 - 5.5 直接分析设计法
 - 6 受弯构件
 - 6.1 受弯构件的强度
 - 6.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 6.3 局部稳定
 - 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 6.5 腹板开孔要求
 - 6.6 梁的构造要求
 - 7 轴心受力构件
 - 7.1 截面强度计算
 - 7.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7.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 7.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
 - 7.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
 - 8 拉弯、压弯构件
 - 8.1 截面强度计算
 - 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8.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 8.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8.5 承受次弯矩的桁架杆件
 - 9 加劲钢板剪力墙
 - 9.1 一般规定
 - 9.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
 - 9.3 构造要求
 - 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
 - 10.3 构件的计算
 - 10.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 11 连 接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焊缝连接计算
 - 11.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
 - 11.4 紧固件连接计算
 - 11.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
 - 11.6 销轴连接
 - 11.7 钢管法兰连接构造
 - 12 节点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链接板节点
 - 12.3 梁柱连接节点
 - 12.4 铸钢节点
 - 12.5 预应力索节点
 - 12.6 支座
 - 12.7 柱脚
 - 13 钢管链接节点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构造要求
 - 13.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3.4 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组合梁设计
 - 14.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 14.4 挠度计算
 - 14.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 14.6 纵向抗剪计算
 - 14.7 构造要求
 - 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 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疲劳计算
 - 16.3 构造要求
 - 16.4 防脆断设计
 - 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17.1 一般规定
 - 17.2 计算要点
 - 17.3 基本抗震措施
 - 18 钢结构防护
 - 18.1 抗火设计
 - 18.2 防腐蚀设计
 - 18.3 隔热
 - 附录A 常用建筑结构体
 - A.1 单层钢结构
 - A.2 多高层钢结构
 - A.3 大跨度钢结构
 - 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 B.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 B.2 结构的位移容许值
 - 附录C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 附录D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附录E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附录F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
 - F.1 仅设置竖向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2 设置水平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3 同时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
 - 附录G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附录H 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
 - 附录J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
 - 附录K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