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6 梁的构造要求
6.6.1 当弧曲杆沿弧面受弯时宜设置加劲肋,在强度和稳定计算中应考虑其影响。
6.6.2 焊接梁的翼缘宜采用一层钢板,当采用两层钢板时,外层钢板与内层钢板厚度之比宜为0.5~1.0。不沿梁通长设置的外层钢板,其理论截断点处的外伸长度l1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b——外层翼缘板的宽度(mm);
t——外层翼缘板的厚度(mm);
hf——侧面角焊缝和正面角焊缝的焊脚尺寸(mm)。
    
      
6.6.2 焊接梁的翼缘宜采用一层钢板,当采用两层钢板时,外层钢板与内层钢板厚度之比宜为0.5~1.0。不沿梁通长设置的外层钢板,其理论截断点处的外伸长度l1应符合下列规定:

t——外层翼缘板的厚度(mm);
hf——侧面角焊缝和正面角焊缝的焊脚尺寸(mm)。
条文说明
    6.6.1 本条为新增条文。弧曲杆受弯时,上下翼缘产生平面外应力(图7),对于圆弧,其值和曲率半径成反比,未设置加劲肋时,由梁腹板承受其产生的拉力或压力,设置加劲肋后,则由加劲肋和梁腹板共同承担。翼缘除原有应力外,还应考虑其平面外应力,按三边支承板计算。
	
图7 弧曲杆受力示意
(上翼缘受压下翼缘受拉)
1-翼缘;2-腹板;3-加劲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接近腹板处翼缘的刚度较大,因此按弹性计算时翼缘平面外应力分布呈距离腹板越近数值越大的规律,沿翼缘平面内应力的分布也呈同样特点。
6.6.2 多层板焊接组成的焊接梁,由于其翼缘板间是通过焊缝连接,在施焊过程中将会产生较大的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且受力不均匀,尤其在翼缘变截面处内力线突变,出现应力集中,使梁处于不利的工作状态,因此推荐采用一层翼缘板。当荷载较大,单层翼缘板无法满足强度或可焊性的要求时,可采用双层翼缘板。
当外层翼缘板不通长设置时,理论截断点处的外伸长度l1的取值是根据国内外的试验研究结果确定的。在焊接双层翼缘板梁中,翼缘板内的实测应力与理论计算值在距翼缘板端部一定长度 I1范围内是有差别的,在端部差别最大,往里逐渐缩小,直至距端部 I1处及以后,两者基本一致。 I1的大小与有无端焊缝、焊缝厚度与翼缘板厚度的比值等因素有关。

图7 弧曲杆受力示意
(上翼缘受压下翼缘受拉)
1-翼缘;2-腹板;3-加劲肋
6.6.2 多层板焊接组成的焊接梁,由于其翼缘板间是通过焊缝连接,在施焊过程中将会产生较大的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且受力不均匀,尤其在翼缘变截面处内力线突变,出现应力集中,使梁处于不利的工作状态,因此推荐采用一层翼缘板。当荷载较大,单层翼缘板无法满足强度或可焊性的要求时,可采用双层翼缘板。
当外层翼缘板不通长设置时,理论截断点处的外伸长度l1的取值是根据国内外的试验研究结果确定的。在焊接双层翼缘板梁中,翼缘板内的实测应力与理论计算值在距翼缘板端部一定长度 I1范围内是有差别的,在端部差别最大,往里逐渐缩小,直至距端部 I1处及以后,两者基本一致。 I1的大小与有无端焊缝、焊缝厚度与翼缘板厚度的比值等因素有关。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5 腹板开孔要求
 - 下一节:7 轴心受力构件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体系
 - 3.3 作用
 - 3.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
 - 3.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 4 材料
 - 4.1 钢材牌号及标准
 - 4.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
 - 4.3 材料选用
 - 4.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
 - 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初始缺陷
 - 5.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
 - 5.4 二阶P-△弹性分析与设计
 - 5.5 直接分析设计法
 - 6 受弯构件
 - 6.1 受弯构件的强度
 - 6.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 6.3 局部稳定
 - 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 6.5 腹板开孔要求
 - 6.6 梁的构造要求
 - 7 轴心受力构件
 - 7.1 截面强度计算
 - 7.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7.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 7.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
 - 7.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
 - 8 拉弯、压弯构件
 - 8.1 截面强度计算
 - 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8.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 8.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8.5 承受次弯矩的桁架杆件
 - 9 加劲钢板剪力墙
 - 9.1 一般规定
 - 9.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
 - 9.3 构造要求
 - 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
 - 10.3 构件的计算
 - 10.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 11 连 接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焊缝连接计算
 - 11.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
 - 11.4 紧固件连接计算
 - 11.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
 - 11.6 销轴连接
 - 11.7 钢管法兰连接构造
 - 12 节点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链接板节点
 - 12.3 梁柱连接节点
 - 12.4 铸钢节点
 - 12.5 预应力索节点
 - 12.6 支座
 - 12.7 柱脚
 - 13 钢管链接节点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构造要求
 - 13.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3.4 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组合梁设计
 - 14.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 14.4 挠度计算
 - 14.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 14.6 纵向抗剪计算
 - 14.7 构造要求
 - 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 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疲劳计算
 - 16.3 构造要求
 - 16.4 防脆断设计
 - 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17.1 一般规定
 - 17.2 计算要点
 - 17.3 基本抗震措施
 - 18 钢结构防护
 - 18.1 抗火设计
 - 18.2 防腐蚀设计
 - 18.3 隔热
 - 附录A 常用建筑结构体
 - A.1 单层钢结构
 - A.2 多高层钢结构
 - A.3 大跨度钢结构
 - 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 B.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 B.2 结构的位移容许值
 - 附录C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 附录D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附录E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附录F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
 - F.1 仅设置竖向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2 设置水平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3 同时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
 - 附录G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附录H 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
 - 附录J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
 - 附录K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