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2 结构体系
3.2.1 钢结构体系的选用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在满足建筑及工艺需求前提下,应综合考虑结构合理性、环境条件、节约投资和资源、材料供应、制作安装便利性等因素;
2 常用建筑结构体系的设计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3.2.2 钢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备竖向和水平荷载传递途径;
2 应具有刚度和承载力、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构件稳定性;
3 应具有冗余度,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承载能力;
4 隔墙、外围护等宜采用轻质材料。
3.2.3 施工过程对主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有较大影响时,应进行施工阶段验算。
    
      
1 在满足建筑及工艺需求前提下,应综合考虑结构合理性、环境条件、节约投资和资源、材料供应、制作安装便利性等因素;
2 常用建筑结构体系的设计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3.2.2 钢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备竖向和水平荷载传递途径;
2 应具有刚度和承载力、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构件稳定性;
3 应具有冗余度,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承载能力;
4 隔墙、外围护等宜采用轻质材料。
3.2.3 施工过程对主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有较大影响时,应进行施工阶段验算。
条文说明
    3.2.1 本条为选择钢结构体系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结构体系的选择不只是单一的结构合理性问题,同时受到建筑及工艺要求、经济性、结构材料和施工条件的制约,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应全面考虑确定;
2 成熟结构体系是在长期工程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钢结构材料性能的优越性给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应该鼓励选用新型结构体系,但由于新型结构体系缺少实践检验,因此必须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必要时需结合试验研究加以验证。
3.2.2 本条是建筑结构体系布置的一般原则,也是钢结构体系布置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钢结构本身具有自重较小的优势,采用轻质隔墙和围护等可以使这一轻质的优势充分发挥;同时由于钢结构刚度较小,一般轻质隔墙和围护能适应较大的变形,而且轻质隔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3.2.3 结构刚度是随着结构的建造过程逐步形成的,荷载也是分步作用在刚度逐步形成的结构上,其内力分布与将全部荷载一次性施加在最终成形结构上进行受力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超高层钢结构,这一差异会比较显著,因此应采用能够反映结构实际内力分布的分析方法;对于大跨度和复杂空间钢结构,特别是非线性效应明显的索结构和预应力钢结构,不同的结构安装方式会导致结构刚度形成路径的不同,进而影响结构最终成形时的内力和变形。结构分析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必要时进行施工模拟分析。
1 结构体系的选择不只是单一的结构合理性问题,同时受到建筑及工艺要求、经济性、结构材料和施工条件的制约,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应全面考虑确定;
2 成熟结构体系是在长期工程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钢结构材料性能的优越性给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应该鼓励选用新型结构体系,但由于新型结构体系缺少实践检验,因此必须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必要时需结合试验研究加以验证。
3.2.2 本条是建筑结构体系布置的一般原则,也是钢结构体系布置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钢结构本身具有自重较小的优势,采用轻质隔墙和围护等可以使这一轻质的优势充分发挥;同时由于钢结构刚度较小,一般轻质隔墙和围护能适应较大的变形,而且轻质隔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3.2.3 结构刚度是随着结构的建造过程逐步形成的,荷载也是分步作用在刚度逐步形成的结构上,其内力分布与将全部荷载一次性施加在最终成形结构上进行受力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超高层钢结构,这一差异会比较显著,因此应采用能够反映结构实际内力分布的分析方法;对于大跨度和复杂空间钢结构,特别是非线性效应明显的索结构和预应力钢结构,不同的结构安装方式会导致结构刚度形成路径的不同,进而影响结构最终成形时的内力和变形。结构分析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必要时进行施工模拟分析。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体系
 - 3.3 作用
 - 3.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
 - 3.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 4 材料
 - 4.1 钢材牌号及标准
 - 4.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
 - 4.3 材料选用
 - 4.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
 - 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初始缺陷
 - 5.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
 - 5.4 二阶P-△弹性分析与设计
 - 5.5 直接分析设计法
 - 6 受弯构件
 - 6.1 受弯构件的强度
 - 6.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 6.3 局部稳定
 - 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 6.5 腹板开孔要求
 - 6.6 梁的构造要求
 - 7 轴心受力构件
 - 7.1 截面强度计算
 - 7.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7.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 7.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
 - 7.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
 - 8 拉弯、压弯构件
 - 8.1 截面强度计算
 - 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8.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 8.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8.5 承受次弯矩的桁架杆件
 - 9 加劲钢板剪力墙
 - 9.1 一般规定
 - 9.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
 - 9.3 构造要求
 - 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
 - 10.3 构件的计算
 - 10.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 11 连 接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焊缝连接计算
 - 11.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
 - 11.4 紧固件连接计算
 - 11.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
 - 11.6 销轴连接
 - 11.7 钢管法兰连接构造
 - 12 节点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链接板节点
 - 12.3 梁柱连接节点
 - 12.4 铸钢节点
 - 12.5 预应力索节点
 - 12.6 支座
 - 12.7 柱脚
 - 13 钢管链接节点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构造要求
 - 13.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3.4 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组合梁设计
 - 14.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 14.4 挠度计算
 - 14.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 14.6 纵向抗剪计算
 - 14.7 构造要求
 - 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 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疲劳计算
 - 16.3 构造要求
 - 16.4 防脆断设计
 - 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17.1 一般规定
 - 17.2 计算要点
 - 17.3 基本抗震措施
 - 18 钢结构防护
 - 18.1 抗火设计
 - 18.2 防腐蚀设计
 - 18.3 隔热
 - 附录A 常用建筑结构体
 - A.1 单层钢结构
 - A.2 多高层钢结构
 - A.3 大跨度钢结构
 - 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 B.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 B.2 结构的位移容许值
 - 附录C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 附录D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附录E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附录F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
 - F.1 仅设置竖向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2 设置水平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3 同时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
 - 附录G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附录H 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
 - 附录J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
 - 附录K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