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5 腹板开孔要求
6.5.1 腹板开孔梁应满足整体稳定及局部稳定要求,并应进行下列计算:
1 实腹及开孔截面处的受弯承载力验算;
2 开孔处顶部及底部T形截面受弯剪承载力验算。
6.5.2 腹板开孔梁,当孔型为圆形或矩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圆孔孔口直径不宜大于梁高的0.70倍,矩形孔口高度不宜大于梁高的0.50倍,矩形孔口长度不宜大于梁高及3倍孔高。
2 相邻圆形孔口边缘间的距离不宜小于梁高的0.25倍,矩形孔口与相邻孔口的距离不宜小于梁高及矩形孔口长度。
3 开孔处梁上下T形截面高度均不宜小于梁高的0.15倍,矩形孔口上下边缘至梁翼缘外皮的距离不宜小于梁高的0.25倍。
4 开孔长度(或直径)与T形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12。
5 不应在距梁端相当于梁高范围内设孔,抗震设防的结构不应在隅撑与梁柱连接区域范围内设孔。
6 开孔腹板补强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圆形孔直径小于或等于1/3梁高时,可不予补强。当大于1/3梁高时,可用环形加劲肋加强[图6.5.2(a)],也可用套管[图6.5.2(b)]或环形补强板[图6.5.2(c)]加强;
2) 圆形孔口加劲肋截面不宜小于100mm×10mm,加劲肋边缘至孔口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12mm;圆形孔口用套管补强时,其厚度不宜小于梁腹板厚度;用环形板补强时,若在梁腹板两侧设置,环形板的厚度可稍小于腹板厚度,其宽度可取75mm~125mm;
3) 矩形孔口的边缘宜采用纵向和横向加劲肋加强,矩形孔口上下边缘的水平纵向加劲肋端部宜伸至孔口边缘
	
4) 矩形孔口加劲肋截面总宽度不宜小于翼缘宽度的1/2,厚度不宜小于翼缘厚度;当孔口长度大于500mm时,应在梁腹板两面设置加劲肋。
7 腹板开孔梁材料的屈服强度不应大于420N/mm2。
    
      
1 实腹及开孔截面处的受弯承载力验算;
2 开孔处顶部及底部T形截面受弯剪承载力验算。
6.5.2 腹板开孔梁,当孔型为圆形或矩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圆孔孔口直径不宜大于梁高的0.70倍,矩形孔口高度不宜大于梁高的0.50倍,矩形孔口长度不宜大于梁高及3倍孔高。
2 相邻圆形孔口边缘间的距离不宜小于梁高的0.25倍,矩形孔口与相邻孔口的距离不宜小于梁高及矩形孔口长度。
3 开孔处梁上下T形截面高度均不宜小于梁高的0.15倍,矩形孔口上下边缘至梁翼缘外皮的距离不宜小于梁高的0.25倍。
4 开孔长度(或直径)与T形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12。
5 不应在距梁端相当于梁高范围内设孔,抗震设防的结构不应在隅撑与梁柱连接区域范围内设孔。
6 开孔腹板补强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圆形孔直径小于或等于1/3梁高时,可不予补强。当大于1/3梁高时,可用环形加劲肋加强[图6.5.2(a)],也可用套管[图6.5.2(b)]或环形补强板[图6.5.2(c)]加强;
2) 圆形孔口加劲肋截面不宜小于100mm×10mm,加劲肋边缘至孔口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12mm;圆形孔口用套管补强时,其厚度不宜小于梁腹板厚度;用环形板补强时,若在梁腹板两侧设置,环形板的厚度可稍小于腹板厚度,其宽度可取75mm~125mm;
3) 矩形孔口的边缘宜采用纵向和横向加劲肋加强,矩形孔口上下边缘的水平纵向加劲肋端部宜伸至孔口边缘

	图6.5.2 钢梁圆形孔口的补强
以外单面加劲肋宽度的2倍,当矩形孔口长度大于梁高时,其横向加劲肋应沿梁全高设置;4) 矩形孔口加劲肋截面总宽度不宜小于翼缘宽度的1/2,厚度不宜小于翼缘厚度;当孔口长度大于500mm时,应在梁腹板两面设置加劲肋。
7 腹板开孔梁材料的屈服强度不应大于420N/mm2。
条文说明
    6.5.1 本条只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实际腹板开孔梁多用于布设设备管线,避免管线从梁下穿过使建筑物层高增加的问题,尤其对高层建筑非常有利。
6.5.2 本条提出的梁腹板开洞时孔口及其位置的尺寸规定,主要参考美国钢结构标准节点构造大样。
用套管补强有孔梁的承载力时,可根据以下三点考虑:(1)可分别验算受弯和受剪时的承载力; (2)弯矩仅由翼缘承受;(3)剪力由套管和梁腹板共同承担,即:
	  
    式中:Vs——套管的受剪承载力;
Vw——梁腹板的受剪承载力。
补强管的长度一般等于梁翼缘宽度或稍短,管壁厚度宜比梁腹板厚度大一级。角焊缝的焊脚长度可取0.7t,t为梁腹板厚度。
研究表明,腹板开孔梁的受力特性与焊接截面梁类似。当需要进行补强时,采用孔上下纵向加劲肋的方法明显优于横向或沿孔外围加劲效果。钢梁矩形孔被补强以后,弯矩可以仅由翼缘承担,剪力由腹板和补强板共同承担。对于矩形开孔,美国Steel Design Guide Series 2中给出了下面一些计算公式:
1 不带补强的腹板开孔梁最大受弯承载力Mm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见图6(a)]:
	
    式中:Mp——塑性极限弯矩,Mp=fyZ(N·mm);
△As——腹板开孔削弱面积,△As=h0tw(mm2);
h0——腹板开孔高度(mm);
tw——腹板厚度(mm);
e——开孔偏心量,取正值(mm);
Z——未开孔截面塑性截面模量(mm3);
fy——钢材的屈服强度(N/mm2)。
	
	
式中:△As——腹板开孔削弱面积,△As=h0tw—2Ar;
Ar——腹板单侧加劲肋截面积。
上式中带补强指的是腹板矩形开孔上下用加劲肋对称补强的情况,对其他形状的孔可以适当简化成矩形孔的情况进行处理。更多的情况详见美国Steel Design Guide Series 2。
6.5.2 本条提出的梁腹板开洞时孔口及其位置的尺寸规定,主要参考美国钢结构标准节点构造大样。
用套管补强有孔梁的承载力时,可根据以下三点考虑:(1)可分别验算受弯和受剪时的承载力; (2)弯矩仅由翼缘承受;(3)剪力由套管和梁腹板共同承担,即:

Vw——梁腹板的受剪承载力。
补强管的长度一般等于梁翼缘宽度或稍短,管壁厚度宜比梁腹板厚度大一级。角焊缝的焊脚长度可取0.7t,t为梁腹板厚度。
研究表明,腹板开孔梁的受力特性与焊接截面梁类似。当需要进行补强时,采用孔上下纵向加劲肋的方法明显优于横向或沿孔外围加劲效果。钢梁矩形孔被补强以后,弯矩可以仅由翼缘承担,剪力由腹板和补强板共同承担。对于矩形开孔,美国Steel Design Guide Series 2中给出了下面一些计算公式:
1 不带补强的腹板开孔梁最大受弯承载力Mm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见图6(a)]:

△As——腹板开孔削弱面积,△As=h0tw(mm2);
h0——腹板开孔高度(mm);
tw——腹板厚度(mm);
e——开孔偏心量,取正值(mm);
Z——未开孔截面塑性截面模量(mm3);
fy——钢材的屈服强度(N/mm2)。

	图6 腹板开孔梁计算几何图形
	    2 带补强的腹板开孔梁最大受弯承载力Mm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见图6(b)]:

式中:△As——腹板开孔削弱面积,△As=h0tw—2Ar;
Ar——腹板单侧加劲肋截面积。
上式中带补强指的是腹板矩形开孔上下用加劲肋对称补强的情况,对其他形状的孔可以适当简化成矩形孔的情况进行处理。更多的情况详见美国Steel Design Guide Series 2。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 下一节:6.6 梁的构造要求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体系
 - 3.3 作用
 - 3.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
 - 3.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 4 材料
 - 4.1 钢材牌号及标准
 - 4.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
 - 4.3 材料选用
 - 4.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
 - 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初始缺陷
 - 5.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
 - 5.4 二阶P-△弹性分析与设计
 - 5.5 直接分析设计法
 - 6 受弯构件
 - 6.1 受弯构件的强度
 - 6.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 6.3 局部稳定
 - 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 6.5 腹板开孔要求
 - 6.6 梁的构造要求
 - 7 轴心受力构件
 - 7.1 截面强度计算
 - 7.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7.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 7.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
 - 7.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
 - 8 拉弯、压弯构件
 - 8.1 截面强度计算
 - 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8.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 8.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8.5 承受次弯矩的桁架杆件
 - 9 加劲钢板剪力墙
 - 9.1 一般规定
 - 9.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
 - 9.3 构造要求
 - 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
 - 10.3 构件的计算
 - 10.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 11 连 接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焊缝连接计算
 - 11.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
 - 11.4 紧固件连接计算
 - 11.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
 - 11.6 销轴连接
 - 11.7 钢管法兰连接构造
 - 12 节点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链接板节点
 - 12.3 梁柱连接节点
 - 12.4 铸钢节点
 - 12.5 预应力索节点
 - 12.6 支座
 - 12.7 柱脚
 - 13 钢管链接节点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构造要求
 - 13.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3.4 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组合梁设计
 - 14.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 14.4 挠度计算
 - 14.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 14.6 纵向抗剪计算
 - 14.7 构造要求
 - 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 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疲劳计算
 - 16.3 构造要求
 - 16.4 防脆断设计
 - 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17.1 一般规定
 - 17.2 计算要点
 - 17.3 基本抗震措施
 - 18 钢结构防护
 - 18.1 抗火设计
 - 18.2 防腐蚀设计
 - 18.3 隔热
 - 附录A 常用建筑结构体
 - A.1 单层钢结构
 - A.2 多高层钢结构
 - A.3 大跨度钢结构
 - 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 B.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 B.2 结构的位移容许值
 - 附录C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 附录D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附录E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附录F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
 - F.1 仅设置竖向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2 设置水平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3 同时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
 - 附录G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附录H 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
 - 附录J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
 - 附录K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