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7.3.1 实腹轴心受压构件要求不出现局部失稳者,其板件宽厚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H形截面腹板
	
    式中:λ——构件的较大长细比;当λ<30时,取为30;当λ>100时,取为100;
h0、tw——分别为腹板计算高度和厚度,按本标准表3.5.1注2取值(mm)。
2 H形截面翼缘
	
   式中:b、tf——分别为翼缘板自由外伸宽度和厚度,按本标准表3.5.1注2取值。
3 箱形截面壁板
	
式中:b——壁板的净宽度,当箱形截面设有纵向加劲肋时,为壁板与加劲肋之间的净宽度。
4 T形截面翼缘宽厚比限值应按式(7.3.1-2)确定。
T形截面腹板宽厚比限值为:
	
对焊接构件,h0取腹板高度hw;对热轧构件,h0取腹板平直段长度,简要计算时,可取h0=hw—tf,但不小于(hw—20)mm。
5 等边角钢轴心受压构件的肢件宽厚比限值为:
	
	
式中:w、t——分别为角钢的平板宽度和厚度,简要计算时w可取为b—2t,b为角钢宽度;
λ——按角钢绕非对称主轴回转半径计算的长细比。
6 圆管压杆的外径与壁厚之比不应超过100ε2k。
7.3.2 当轴心受压构件的压力小于稳定承载力φAf时,可将其板件宽厚比限值由本标准第7.3.1条相关公式算得后乘以放大系数
确定。
7.3.3 板件宽厚比超过本标准第7.3.1条规定的限值时,可采用纵向加劲肋加强;当可考虑屈曲后强度时,轴心受压杆件的强度和稳定性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Ane、Ae——分别为有效净截面面积和有效毛截面面积(mm2);
Ani、Ai——分别为各板件净截面面积和毛截面面积(mm2);
φ——稳定系数,可按毛截面计算;
ρi——各板件有效截面系数,可按本标准第7.3.4条的规定计算。
7.3.4 H形、工字形、箱形和单角钢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有效截面系数ρ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箱形截面的壁板、H形或工字形的腹板:
	
	
		
7.3.5 H形、工字形和箱形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腹板,当用纵向加劲肋加强以满足宽厚比限值时,加劲肋宜在腹板两侧成对配置,其一侧外伸宽度不应小于10 tw,厚度不应小于0.75 tw。
    
      
1 H形截面腹板

h0、tw——分别为腹板计算高度和厚度,按本标准表3.5.1注2取值(mm)。
2 H形截面翼缘

3 箱形截面壁板

4 T形截面翼缘宽厚比限值应按式(7.3.1-2)确定。
T形截面腹板宽厚比限值为:

对焊接构件,h0取腹板高度hw;对热轧构件,h0取腹板平直段长度,简要计算时,可取h0=hw—tf,但不小于(hw—20)mm。
5 等边角钢轴心受压构件的肢件宽厚比限值为:

式中:w、t——分别为角钢的平板宽度和厚度,简要计算时w可取为b—2t,b为角钢宽度;
λ——按角钢绕非对称主轴回转半径计算的长细比。
6 圆管压杆的外径与壁厚之比不应超过100ε2k。
7.3.2 当轴心受压构件的压力小于稳定承载力φAf时,可将其板件宽厚比限值由本标准第7.3.1条相关公式算得后乘以放大系数
7.3.3 板件宽厚比超过本标准第7.3.1条规定的限值时,可采用纵向加劲肋加强;当可考虑屈曲后强度时,轴心受压杆件的强度和稳定性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ni、Ai——分别为各板件净截面面积和毛截面面积(mm2);
φ——稳定系数,可按毛截面计算;
ρi——各板件有效截面系数,可按本标准第7.3.4条的规定计算。
7.3.4 H形、工字形、箱形和单角钢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有效截面系数ρ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箱形截面的壁板、H形或工字形的腹板:

		    式中:b、t—分别为壁板或腹板的净宽度和厚度。
	
		    2 单角钢:
	
条文说明
    7.3.1 由于高强度角钢应用的需要,增加了等边角钢肢的宽厚比限值。不等边角钢没有对称轴,失稳时总是呈弯扭屈曲,稳定计算包含了肢件宽厚比影响,不再对局部稳定作出规定。
7.3.2 根据等稳准则,构件实际压力低于其承载力时,相应的局部屈曲临界力可以降低,从而使宽厚比限值放宽。
7.3.4 为计算简便起见,本条区分ρ是否小于1.0的界限由本标准式(7.3.1-3)、式(7.3.1-6)及式(7.3.1-8)确定,虽然对长细比大于52εk的箱形截面和长细比大于80εk的单角钢偏于安全。但和原规范第5.4.6条相比,本条已有较大的改进。
7.3.2 根据等稳准则,构件实际压力低于其承载力时,相应的局部屈曲临界力可以降低,从而使宽厚比限值放宽。
7.3.4 为计算简便起见,本条区分ρ是否小于1.0的界限由本标准式(7.3.1-3)、式(7.3.1-6)及式(7.3.1-8)确定,虽然对长细比大于52εk的箱形截面和长细比大于80εk的单角钢偏于安全。但和原规范第5.4.6条相比,本条已有较大的改进。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体系
 - 3.3 作用
 - 3.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
 - 3.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 4 材料
 - 4.1 钢材牌号及标准
 - 4.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
 - 4.3 材料选用
 - 4.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
 - 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初始缺陷
 - 5.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
 - 5.4 二阶P-△弹性分析与设计
 - 5.5 直接分析设计法
 - 6 受弯构件
 - 6.1 受弯构件的强度
 - 6.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 6.3 局部稳定
 - 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 6.5 腹板开孔要求
 - 6.6 梁的构造要求
 - 7 轴心受力构件
 - 7.1 截面强度计算
 - 7.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7.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 7.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
 - 7.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
 - 8 拉弯、压弯构件
 - 8.1 截面强度计算
 - 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8.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 8.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 8.5 承受次弯矩的桁架杆件
 - 9 加劲钢板剪力墙
 - 9.1 一般规定
 - 9.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
 - 9.3 构造要求
 - 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
 - 10.3 构件的计算
 - 10.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 11 连 接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焊缝连接计算
 - 11.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
 - 11.4 紧固件连接计算
 - 11.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
 - 11.6 销轴连接
 - 11.7 钢管法兰连接构造
 - 12 节点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链接板节点
 - 12.3 梁柱连接节点
 - 12.4 铸钢节点
 - 12.5 预应力索节点
 - 12.6 支座
 - 12.7 柱脚
 - 13 钢管链接节点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构造要求
 - 13.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3.4 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 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组合梁设计
 - 14.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 14.4 挠度计算
 - 14.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 14.6 纵向抗剪计算
 - 14.7 构造要求
 - 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 15.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 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疲劳计算
 - 16.3 构造要求
 - 16.4 防脆断设计
 - 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17.1 一般规定
 - 17.2 计算要点
 - 17.3 基本抗震措施
 - 18 钢结构防护
 - 18.1 抗火设计
 - 18.2 防腐蚀设计
 - 18.3 隔热
 - 附录A 常用建筑结构体
 - A.1 单层钢结构
 - A.2 多高层钢结构
 - A.3 大跨度钢结构
 - 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 B.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 B.2 结构的位移容许值
 - 附录C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 附录D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附录E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附录F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
 - F.1 仅设置竖向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2 设置水平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 F.3 同时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
 - 附录G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附录H 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
 - 附录J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
 - 附录K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