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A 车辆限界的计算公式
	A.0.1 区间车辆限界车体部分偏移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车体横向平移和车体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同时,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XBP一一车体横向偏移量(mm);
	          l——含钢轨内侧磨耗的最大轨距(mm);d——轮对轮缘最大磨耗量时的最小外侧距(mm);
△c——线路中心线横向位差值(mm);
△q1——转向架轴箱轴承横向游隙(mm);
△q2——车轮横向弹性变形量(mm);
△q3——转向架一系弹簧横向弹性变形量(mm);
△w1——转向架中心销径向间隙及磨耗量(mm);
△w2——转向架二系弹簧相对名义中心位置的横向弹性变形量(mm);
△e——轨道横向弹性变形量(mm);
△XB-xgpx一——悬挂故障引起的车体横向偏移量(mm);
△XBcp——车体侧倾横向偏移量(mm);
mz——AW3时载客不对称的计算载客重量(kg),AW0时不对称的计算载客重量为0;
f′2——转向架高度阀不感度(mm);
bh——转向架高度阀杆横向间距(mm);
△hc1——两条钢轨的相对高度误差值(mm);
△hc2——两条钢轨的相对高度的弹性变化量(mm);
Aw——车体受风面积(m2);
Pw——风压(N/m2);
aB——横向加速度(m/s2);
△Shd——受电弓相对车体横向晃动量(mm);
△M——横向制造误差值(mm);
△d——轮对横向制造误差值(mm);
△Mt1——转向架中心销安装定位误差值(mm);
△Mt2——转向架一系弹簧横向定位误差值(mm);
△Mt3——车体半宽横向制造误差值(mm);
△Mt4——车体表面设备安装误差值(mm);
△Mt5——受电弓横向安装误差值(mm);
△XBq——车体倾斜量(mm);
Hcq——车体侧墙高度(mm);
Y一一计算点的纵坐标值(mm);
hsj——车底架边梁底面距轨顶平面高度(mm);
△X′——曲线加宽校验补偿量(mm);
△Xa——车体设备限界在曲线地段外侧总加宽量(mm),当计算转向架部分时取△Xat;
△Xi——车体设备限界在曲线地段内侧总加宽量(mm),当计算转向架部分时取△Xit;
Rmin——计算△Xa或△Xi时取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m);
△Xbz——设备限界在曲线地段标准加宽量(mm);
kΦp一一整车一系弹簧侧滚刚度(N·mm/rad);
np——车辆一侧一系弹簧并列数;
cp——每一轴箱一系弹簧垂向刚度值(N/mm);
bp——转向架一系弹簧横向间距(mm);
kΦs——整车二系弹簧侧滚刚度(N·mm/rad);
ns——车辆一侧二系弹簧并列数,四点高度阀为2,三点高度阀为1,二点高度阀为0;
cs——转向架一侧二系弹簧垂向刚度值(N/mm);
bs——转向架二系弹簧横向间距(mm);
kΦn——每根抗侧滚扭杆的抗侧滚刚度(N·mm/rad)。
S——含一、二系影响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mB——AW0或含AW3载客的车体重量(kg);
g——重力加速度(m/s2),取9.81m/s2;
hsc——车体重心距轨顶平面高度(mm);
hcp——转向架一系弹簧上支承面距轨顶平面高度(mm);
hcs——转向架二系弹簧上支承面距轨顶平面高度(mm);
S1——只含一系影响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S2——只含二系影响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Ch——侧风载荷引起侧倾的转换系数;
hsw——车体受风面积形心距轨顶平面高度(mm);
		          C′h——横向加速度载荷引起侧倾的转换系数。
	
		    2)若悬挂刚度非线性,当需进行精确计算时,本标准公式(A.0.1-5)、公式(A.0.1-6)中的cp、cs宜采用非线性特性计算;当计算悬挂故障时,悬挂参数取值应与悬挂故障相一致;当悬挂存在止挡接触时,车体偏斜应受止挡作用限制;当计算AW0工况时,mB应取空车重量,mz应取0,其他参数应按AW0取值;当计算销内断面时,n应取0;当计算非受电弓断面时,△Shd应取0;△X′仅适用于校核计算,其他应取0。
	
		    3)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Mt6一一车辆地板面未能补偿的高度误差值(mm);
△Mt8——车体上部或上部安装设备的高度尺寸制造安装误差值(mm);
X——计算点的横坐标值(mm);
△fp——转向架一系弹簧竖向动挠度(mm);
△fs——转向架二系弹簧竖向动挠度(mm);
δc——线路中心线竖向位差值(mm);
△YB-xgpx1——悬挂故障引起的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mm)。

			式中:△YBPu——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mm);
		          △Mt9——车体销外AW3上翘量/AW0下垂量或车体销内AW0上拱量(mm);△Mt6一一车辆地板面未能补偿的高度误差值(mm);
△Mt8——车体上部或上部安装设备的高度尺寸制造安装误差值(mm);
X——计算点的横坐标值(mm);
△fp——转向架一系弹簧竖向动挠度(mm);
△fs——转向架二系弹簧竖向动挠度(mm);
δc——线路中心线竖向位差值(mm);
△YB-xgpx1——悬挂故障引起的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mm)。
			        4)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01——转向架一系弹簧垂向永久变形量(mm);
f′01——车轮竖向弹性变形量(mm);
f02——转向架二系弹簧垂向永久变形量(mm);
f2——转向架二系弹簧空重车挠度变化量(mm);
δe——轨道竖向弹性变形量(mm);
δw0——轨道竖向磨耗量(mm);
δ′w1——两次镟轮间不可补偿的踏面磨耗量(mm);
δw1——车轮最大镟削量(mm);
△Mt7——车体下部及吊挂物高度尺寸制造安装误差值(mm);
△YB-xgpx2——悬挂故障引起的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mm)。
	
				式中:△YBPd——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mm);
			          △YBcpd——车体侧倾竖向偏移量(mm);f01——转向架一系弹簧垂向永久变形量(mm);
f′01——车轮竖向弹性变形量(mm);
f02——转向架二系弹簧垂向永久变形量(mm);
f2——转向架二系弹簧空重车挠度变化量(mm);
δe——轨道竖向弹性变形量(mm);
δw0——轨道竖向磨耗量(mm);
δ′w1——两次镟轮间不可补偿的踏面磨耗量(mm);
δw1——车轮最大镟削量(mm);
△Mt7——车体下部及吊挂物高度尺寸制造安装误差值(mm);
△YB-xgpx2——悬挂故障引起的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mm)。
				    2 当车体横向平移和车体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反时,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A.0.2 区间车辆限界转向架部分偏移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构架横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同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Mt15——受流器横向安装误差值及受流器横向尺寸公差值(mm);
△Xt-xgpx——悬挂故障引起的构架横向偏移量(mm)
			
						式中:△Xt——构架横向偏移量(mm);
					          △Mt10——转向架构架横向制造误差值(mm);△Mt15——受流器横向安装误差值及受流器横向尺寸公差值(mm);
△Xt-xgpx——悬挂故障引起的构架横向偏移量(mm)
						    2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反时,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Mt16——受流器竖向安装误差值及受流器竖向尺寸公差值(mm);
△Yt-xgpx1——悬挂故障引起的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mm)。
				
							式中:△Ytu——转向架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mm);
						          △Mt11——转向架构架向上竖向制造误差值(mm);△Mt16——受流器竖向安装误差值及受流器竖向尺寸公差值(mm);
△Yt-xgpx1——悬挂故障引起的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mm)。
							    3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同时,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Yt-xgpx2——悬挂故障引起的构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式中:△Ytd——转向架构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Mt12——转向架构架向下竖向制造误差值(mm);△Yt-xgpx2——悬挂故障引起的构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4 当构架横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反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5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同时,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6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反时,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7 簧下部分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Xw——簧下部分横向偏移量(mm);
								          △Mt13——转向架簧下部分横向制造误差值(mm)。
								
									    8 簧下部分竖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wd——簧下部分竖向向下偏移量(mm);
									          △Mt14——转向架簧下部分竖向制造误差值(mm)。
									
										    9 轮缘部分竖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f——车轮轮缘部分竖向向下偏移量(mm)。
										
											    10 踏面部分竖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m——车轮踏面部分竖向向下偏移量(mm)。
											
												A.0.3 区间车辆限界受电弓及受流器或与接触轨横向相关的构架部分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电弓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横向偏移量应采用本标准公式(A.0.1-1)进行计算,当受电弓滑板处于中心销断面时,n及△X′应取0。
											
												    2)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Jvw——架空线磨耗量(mm);
												
											
													式中:△Ygu——受电弓竖向向上偏移量(mm);
												          △Jvd——柔性架空线抬升量或刚性架空线安装误差(mm);△Jvw——架空线磨耗量(mm);
													          △Svw——受电弓炭精板磨耗量(mm)。
												
													    2 受流器或与接触轨横向相关的构架部分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Xsd——受流器横向偏移量(mm)。
													
														     2)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根部转轴点的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u1——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根部转轴点的竖向向上偏移量(mm)。       
3)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3)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u2——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竖向向上偏移量(mm);
											          △Cvt——接触轨距走行轨轨顶平面高度公差值(mm)。
											
												     4)受流器端部竖向向上偏移量应采用受流器根部转轴点和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两点连线作图法求得,转轴点应按本标准公式(A.0.3-6)计算偏移量。
											
												     5)上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u3——上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上偏移量(mm);
												          △Hvt——上部受流器切除竖向向上位移量或下部受流工作释放反弹量(mm)。
												
													     6)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根部转轴的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且计算△Ytd时应由δ′w1取代δw1。
													
														
													
											
														式中:△Ysd1——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根部转轴的竖向向下偏移量(mm)。
													
														     7)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d2——上部受流工作状态时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竖向向下偏移量(mm)。
														
															     8)受流器端部竖向向下偏移量应采用受流器根部转轴点和受流器与接触轨接触点的两点连线作图法求得,转轴点应按本标准公式(A.0.3-3)计算偏移量。
														
															     9)上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d3——上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下偏移量(mm)。
															
																     10)下部受流工作状态的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u4——下部受流工作状态的竖向向上偏移量(mm)。
																
																	     11)下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u5——下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上偏移量(mm)。
																	
																		     12)下部受流工作状态的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d4——下部受流工作状态的竖向向下偏移量(mm)。
																		
																			     13)下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Ysd5——下部受流工作释放状态的竖向向下偏移量(mm)。
																			
																				A.0.4 车站计算站台长度范围内过站附加车辆限界偏移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2 本标准公式(A.0.4-1)中计算△X′时,Rmin应取车站最小平面曲线半径。
																				
																					    3 竖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A.0.5 车站计算站台长度范围内停站开门附加车辆限界偏移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slm——塞拉门开启的推出量(mm)。
																				
																							式中:△q′3——转向架一系弹簧横向复原对中误差值(mm);
																						          △w′2——转向架二系弹簧横向复原对中误差值(mm);△slm——塞拉门开启的推出量(mm)。
																							    2 竖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A.0.6 隧道外空载车辆线路强风停放车辆限界偏移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车体横向平移和车体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同时,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3——转向架一系受风载作用的横向位移(mm);
																								          △w″2——转向架二系受风载作用的横向位移(mm);
																								
																									     2)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3)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2 当车体横向平移和车体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反时,偏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2)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3)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3 当构架横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同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4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反时,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5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同时,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6 当构架横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反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7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同时,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8 当构架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偏移方向相反时,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
    
	A.0.1 公式(A.0.1-3)中的“或”是指根据计算点所处部位可能形成的制造误差项进行选择性相加。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3 建筑的限界检查
 - 下一节:附录B 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公式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车辆限界计算
 - 3.2 设备限界计算
 - 3.3 建筑限界计算
 - 4 A1型车限界标准
 - 4.1 A1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4.2 A1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5 A2型车限界标准
 - 5.1 A2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5.2 A2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6 B1型车限界标准
 - 6.1 B1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6.2 B1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7 B2型车限界标准
 - 7.1 B2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7.2 B2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8 限界检查
 - 8.1 车辆轮廓的检查
 - 8.2 设备的限界检查
 - 8.3 建筑的限界检查
 - 附录A 车辆限界的计算公式
 - 附录B 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公式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