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垂直定位的测试
D.1 引言
本标准的正文部分只涉及水平定位的试验。本标准也适用于制品的最终使用方向是垂直的情况,如墙衬。因为这种试验方法不代表实尺制品的缩尺模型,而只是测试试样对规定的外部辐射的基本响应。对试样的总加热量是外部辐射热加上来自试样本身燃烧的热流之和。两种定位方式,来自试样本身燃烧的热流不同。应当注意的是,实验室规格试样的这种燃烧热流与实尺制品相比较,它们之间没有关系,而是因制品使用的不同而不同。实验室规格的热释放速率和实尺制品热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宜确定一个试验辐射值,与实验室设定的辐射值相比,该值应更接近于实尺制品暴露在火灾中的辐射热流值。
标准的试验定位是水平的,因为对于大多数试样,水平定位使试样融化、滴落和散落带来的试验问题较少。由于热解物在火花隙处的分布更广,因此水平定位时引燃数据的再现性更好。在某些特定研究中,也可采用垂直定位方式,因为在这种方式下更便于安装光学高温计、试样热电偶及其他的专门仪器。垂直定位的测试需要对试验装置和试验步骤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调整方式如下。
D.2 装置的调整
D.2.1 锥形辐射电加热器
为了在垂直定位上试验,锥形加热器组件应向上旋转90°,使热锥的下表面垂直,并平行于试样的暴露表面。
D.2.2 试样安装架
垂直定位试验中试样安装架与6.5所述不同。如图D.1所示,带有一个盛放少量熔化物的熔滴槽。
D.3 试样准备
按8.3.1中所述,将铝铂包覆的试样安装在垂直试样安装架中,背面衬以一层耐火纤维垫(公称密度65 kg/m3),纤维垫厚度根据试样厚度确定,但不应少于13 mm。在纤维垫层下面应放置一层硬的耐火纤维板。纤维板厚度应使一旦插上弹性钢丝卡(见图D.1)后,所有组件能固定在一起。锥的高度要调整到使辐射锥的轴线与试样暴露表面的中心对准。
D.4 加热器的标定
应按10.2.5对垂直定位的加热器进行标定。热流计靶面朝向加热器,放置在与垂直试样表面中心相同的位置上。
注:下表面采用厚度为4.8 mm±0.1 mm的不锈钢板。其他部位采用厚度为1.59 mm±0.1 mm的不锈钢板。
D.5 试验步骤
	
      
本标准的正文部分只涉及水平定位的试验。本标准也适用于制品的最终使用方向是垂直的情况,如墙衬。因为这种试验方法不代表实尺制品的缩尺模型,而只是测试试样对规定的外部辐射的基本响应。对试样的总加热量是外部辐射热加上来自试样本身燃烧的热流之和。两种定位方式,来自试样本身燃烧的热流不同。应当注意的是,实验室规格试样的这种燃烧热流与实尺制品相比较,它们之间没有关系,而是因制品使用的不同而不同。实验室规格的热释放速率和实尺制品热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宜确定一个试验辐射值,与实验室设定的辐射值相比,该值应更接近于实尺制品暴露在火灾中的辐射热流值。
标准的试验定位是水平的,因为对于大多数试样,水平定位使试样融化、滴落和散落带来的试验问题较少。由于热解物在火花隙处的分布更广,因此水平定位时引燃数据的再现性更好。在某些特定研究中,也可采用垂直定位方式,因为在这种方式下更便于安装光学高温计、试样热电偶及其他的专门仪器。垂直定位的测试需要对试验装置和试验步骤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调整方式如下。
D.2 装置的调整
D.2.1 锥形辐射电加热器
为了在垂直定位上试验,锥形加热器组件应向上旋转90°,使热锥的下表面垂直,并平行于试样的暴露表面。
D.2.2 试样安装架
垂直定位试验中试样安装架与6.5所述不同。如图D.1所示,带有一个盛放少量熔化物的熔滴槽。
D.3 试样准备
按8.3.1中所述,将铝铂包覆的试样安装在垂直试样安装架中,背面衬以一层耐火纤维垫(公称密度65 kg/m3),纤维垫厚度根据试样厚度确定,但不应少于13 mm。在纤维垫层下面应放置一层硬的耐火纤维板。纤维板厚度应使一旦插上弹性钢丝卡(见图D.1)后,所有组件能固定在一起。锥的高度要调整到使辐射锥的轴线与试样暴露表面的中心对准。
D.4 加热器的标定
应按10.2.5对垂直定位的加热器进行标定。热流计靶面朝向加热器,放置在与垂直试样表面中心相同的位置上。
注:下表面采用厚度为4.8 mm±0.1 mm的不锈钢板。其他部位采用厚度为1.59 mm±0.1 mm的不锈钢板。
D.5 试验步骤
	垂直定位的试验步骤与第11章中所述的水平定位试验步骤基本相同。试验前垂直试样安装架的放置,应使试样的暴露表面平行于辐射锥的下表面且相距25 mm。放置6.9中所述的火花塞时,应使火花塞间隙位于试样暴露表面并距试样安装架顶部5 mm。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符号
 - 5 试验原理
 - 6 试验装置
 - 6.1 辐射锥
 - 6.2 辐射屏蔽层
 - 6.3 辐射控制
 - 6.4 称重设备
 - 6.5 试样安装架
 - 6.6 定位架
 - 6.7 带流量测量仪的排气系统
 - 6.8 气体取样装置
 - 6.9 点火电路
 - 6.10 点火计时器
 - 6.11 氧分析仪
 - 6.12 热流计
 - 6.13 标定燃烧器
 - 6.14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6.15 防护屏(可选)
 - 7 待测制品的要求
 - 8 试样制备及准备
 - 9 试验环境
 - 10 标定
 - 11 试验程序
 - 12 计算
 - 13 试验报告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注释及操作员指导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分解、精度和误差
 - 附录C (资料性附录)质量损失速率和有效燃烧热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垂直定位的测试
 - 附录E (资料性附录)工作热流计的标定
 - 附录F (资料性附录)有辅助气体分析的热释放速率计算
 - 参考文献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