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7 综合管廊断面选型
5.7.1 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应根据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以及地下空间、周边地块、工程风险点等,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分舱、断面形式及控制尺寸。
5.7.2 综合管廊断面选型应遵循集约原则,并为未来发展适度预留空间。
5.7.3 综合管廊断面尺寸应满足现行《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等相关标准规范规定,并考虑以下因素:
1 应满足入廊管线安装、检修、维护作业及管线更新等所需要的空间要求,以及照明、通风、排水等设施所需空间。
2 各类口部的结构形式。
3 道路及相邻的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等现状或规划条件。
4 现状地下建(构)筑物及周围建筑物等条件。
5.7.4 舱室布置。应综合考虑综合管廊空间、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管线相容性以及周边用地功能和建设用地条件等因素,对综合管廊舱室进行合理布置。从运营角度考虑宜尽量整合舱室。建设条件受限时,多舱综合管廊可采用双层或多层布置形式,各个舱室的位置应考虑各种管线的安装敷设及运行安全需求。当舱室采用上下层布置时,燃气舱宜位于上层。
5.7.5 断面形式。采用明挖现浇施工时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明挖预制施工时宜采用矩形、圆形或类圆形断面;采用盾构施工时宜采用圆形断面;采用顶管施工时宜采用圆形或矩形断面;采用暗挖施工时宜采用马蹄形断面。
5.7.6 干线管廊断面布置。一般位于道路机动车道或绿化带下方,主要容纳城市工程主干管线,向支线管廊提供配送服务,不直接服务于两侧地块,一般根据管线种类设置分舱,覆土较深。
5.7.7 支线管廊断面布置。一般位于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主要容纳城市工程配给管线,包括中压电力管线、通信管线、配水管线及供热支管等,主要为沿线地块或用户提供供给服务,一般为单舱或双舱断面形式。
	
	
图5-6 缆线管廊断面示意图
      
5.7.2 综合管廊断面选型应遵循集约原则,并为未来发展适度预留空间。
5.7.3 综合管廊断面尺寸应满足现行《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等相关标准规范规定,并考虑以下因素:
1 应满足入廊管线安装、检修、维护作业及管线更新等所需要的空间要求,以及照明、通风、排水等设施所需空间。
2 各类口部的结构形式。
3 道路及相邻的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等现状或规划条件。
4 现状地下建(构)筑物及周围建筑物等条件。
5.7.4 舱室布置。应综合考虑综合管廊空间、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管线相容性以及周边用地功能和建设用地条件等因素,对综合管廊舱室进行合理布置。从运营角度考虑宜尽量整合舱室。建设条件受限时,多舱综合管廊可采用双层或多层布置形式,各个舱室的位置应考虑各种管线的安装敷设及运行安全需求。当舱室采用上下层布置时,燃气舱宜位于上层。
5.7.5 断面形式。采用明挖现浇施工时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明挖预制施工时宜采用矩形、圆形或类圆形断面;采用盾构施工时宜采用圆形断面;采用顶管施工时宜采用圆形或矩形断面;采用暗挖施工时宜采用马蹄形断面。
5.7.6 干线管廊断面布置。一般位于道路机动车道或绿化带下方,主要容纳城市工程主干管线,向支线管廊提供配送服务,不直接服务于两侧地块,一般根据管线种类设置分舱,覆土较深。
5.7.7 支线管廊断面布置。一般位于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主要容纳城市工程配给管线,包括中压电力管线、通信管线、配水管线及供热支管等,主要为沿线地块或用户提供供给服务,一般为单舱或双舱断面形式。

	图5-1 干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一
	
	
图5-2 干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二
	
	
图5-3 干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三
	
	
图5-4 支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一
	
	
图5-5 支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二
	 
5.7.8 缆线管廊断面布置。一般位于道路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主要容纳中低压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照明等管线,主要为沿线地块或用户提供供给服务。可以选用盖板沟槽或组合排管两种断面形式。采用盖板沟槽形式的,断面净高一般在1.6m以内,不设置通风、照明等附属设施,不考虑人员在内部通行。安装更换管线时,应将盖板打开,或在操作工井内完成。
图5-2 干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二

图5-3 干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三

图5-4 支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一

图5-5 支线管廊断面示意图二

图5-6 缆线管廊断面示意图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5.6 管线入廊分析
 - 下一节:5.8 三维控制线划定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要求
 - 3.1 编制原则
 - 3.2 规划组织
 - 3.3 重点内容
 - 3.4 统筹规划
 - 3.5 规划期限
 - 3.6 规划范围
 - 4 规划方法
 - 4.1 技术路线
 - 4.2 现状调查
 - 4.3 规划衔接
 - 5 编制内容及技术要点
 - 5.1 编制内容
 - 5.2 规划可行性分析
 - 5.3 规划目标和规模
 - 5.4 建设区域
 - 5.5 系统布局
 - 5.6 管线入廊分析
 - 5.7 综合管廊断面选型
 - 5.8 三维控制线划定
 - 5.9 重要节点控制
 - 5.10 监控中心及各类口部
 - 5.11 附属设施
 - 5.12 安全防灾
 - 5.13 建设时序
 - 5.14 投资估算
 - 5.15 保障措施
 - 6 编制成果
 - 6.1 文本
 - 6.2 图纸
 - 6.3 附件
 - 附录 本导则引用的主要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