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 3.2 雨水量
 - 3.3 合流水量
 - 3.4 设计水质
 - 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4.1 一般规定
 - 4.2 水力计算
 - 4.3 管道
 - 4.4 检查井
 - 4.5 跌水井
 - 4.6 水封井
 - 4.7 雨水口
 - 4.8 截流井
 - 4.9 出水口
 - 4.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4.11 倒虹管
 - 4.12 渠道
 - 4.13 管道综合
 - 4.14 雨水调蓄池
 - 4.15 雨水渗透设施
 - 4.16 雨水综合利用
 - 4.17 内涝防治设施
 - 5 泵站
 - 5.1 一般规定
 - 5.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5.3 集水池
 - 5.4 泵房设计
 - 5.5 出水设施
 - 6 污水处理
 - 6.1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6.2 一般规定
 - 6.3 格栅
 - 6.4 沉砂池
 - 6.5 沉淀池
 - 6.6 活性污泥法
 - 6.7 化学除磷
 - 6.8 供氧设施
 - 6.9 生物膜法
 - 6.10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6.11 污水自然处理
 - 6.12 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 6.13 消毒
 - 7 污泥处理和处置
 - 7.1 一般规定
 - 7.2 污泥浓缩
 - 7.3 污泥消化
 - 7.4 污泥机械脱水
 - 7.5 污泥输送
 - 7.6 污泥干化焚烧
 - 7.7 污泥综合利用
 - 8 检测和控制
 - 8.1 一般规定
 - 8.2 检测
 - 8.3 控制
 - 8.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 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