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E——强夯或强夯置换夯击能;
	    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z——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
	    Dr——砂土相对密实度;
	    Drl——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
	    ds——土粒相对密度(比重);
	    e——孔隙比;
	    e0——地基处理前的孔隙比;
	    e1——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
	    emax、emin——砂土的最大、最小孔隙比;
	    ƒak——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ƒ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ƒcu——桩体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28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对水泥土可取桩体试块(边长70.7mm立方体)标准养护90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ƒsk——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ƒspa——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ƒsp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kh——天然土层水平向渗透系数;
	    ks——涂抹区的水平向渗透系数;
	    qp——桩端端阻力特征值;
	    qs——桩周土的侧阻力特征值;
	    qw——竖井纵向通水量,为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时间的排水量;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Ta——土工合成材料在允许延伸率下的抗拉强度;
	    Tp——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单位宽度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大拉力;
	    U——固结度;
	    Ut——t时间地基的平均固结度;
	    ωop——最优含水量;
	    ap——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
	    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θ——压力扩散角;
	    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
	    λc——压实系数;
	    ρd——干密度;
	    ρdmax——最大干密度;
	    ρc——黏粒含量;
	    ρw——水的密度;
	    τft——t时刻,该点土的抗剪强度;
	    τfo——地基土的天然抗剪强度;
	    △σz——预压荷载引起的该点的附加竖向应力;
	    φcu——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
	    ηc——桩间土经成孔挤密后的平均挤密系数。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积;
	    Ae——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Ap——桩的截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塑料排水带宽度;
	    d——桩的直径;
	    d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竖井的有效排水直径;
	    dP——塑料排水带当量换算直径;
	    l——基础底面长度;
	    lp——桩长;
	    m——面积置换率;
	    s——桩间距;
	    z——基础底面下换填垫层的厚度;
	    δ——塑料排水带厚度。
